close

     Plato 與 Aristotle 雖為師生,但兩人常因意見不同而產生爭執,Plato主張「觀念論」,他認為這些抽象觀念(或稱理型、共相)eg. 美德、公平、正義、真理等,是最真實的存在,現實世界的存在不過是理型的分享或模仿;Aristotle主張「經驗論」,他認為人要從普通感官經驗出發,依照嚴格邏輯推論來探究一切真理,兩位師生的主張就是如此的大相逕庭。    

      Plato認為感官所接觸到的真實世界的存在或多或少都有缺陷,但我們所擁有的觀念(理型)卻總是完美的,而這些觀念一定也有其實在性,否則如何能被我們所認識;以理性掌握理型觀念,理型是永恆而純粹的獨立存在,對於理型的認識才算是真實的知識,感官的對象總是流變不居,流變不居而有所缺陷的現實存在,不過是理型的副本。Plato將真實世界寄託在理型界中,但Aristotle不承認脫離現實世界存在的「觀念」;Aristotle區分了「質料」和「形式」,質料是構成存在的材料,而形式則使存在以現存的樣貌呈現,相較於Plato的理型,Aristotle將真正存在者稱為「實體」,質料與形式是構成實體的兩個要素,形式內在於個別事物,而非存在於現實世界之外。

      以政治的面向,Plato於自身著作《理想國》裡提出「哲王」的概念,即哲學家皇帝,他心中完美的國度具備了智慧、勇敢、節制和正義等德行;智慧是領導者所應具備的,勇敢屬於士兵,節制適用於全體公民,正義則是各個階層都各盡其份;Aristotle強調「中道政治」,主張採取各方面比較平衡的政策,反對以固定的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來指導和制定政策,是一種能融合「寡頭」與「民主」成分的政治,認為政策應根據情況不同而隨機應變,已取得最佳效果。

   最後,可以大致將Plato與Aristotle劃分為理想型與現實型的兩派思想,Plato強調主觀的思想,被後世稱為唯心主義,Aristotle則在唯心與唯物之間擺盪,他的轉變已使思想史邁開一大步。

   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sbini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